新华社石家庄8月17日电一具碑座近日在河北正定露出“庐山真面目”。据专家初步考证,这具至少有千年历史的石为唐代前后遗物,具有极高的文物、艺术、科学与考古等多重价值。
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,形似龟,善负重,因此古代大石碑的石座多雕刻成形状。新出土的这件呈侧卧状,青石质,其腹部、背盖、嘴角、下颌等部位刻有精美的花纹,全身长8米多、高2米以上,体重至少100多吨。石家庄市文物局副局长张献忠说,目前文物部门所知的有关的材料,如此巨大的还没有记载。
据专家介绍,从雕刻风格看,与唐代大型陵寝的石雕风格非常一致,证明它为唐代所刻;另外,作为大件石雕,所出土的身体各部位比例非常协调,质感软硬通过雕功表现得特别形象,说明其艺术价值不同凡响。
随出土的还有一座重约14吨的巨型碑首,其造型呈二龙戏珠状,两只龙爪酷似鹰爪,中间是火焰状的缠枝花形宝珠,花纹线条流畅,优美动人。另外还挖出10多块碑身残片,最大的一块高1.4米,上有120多个字,字体为行楷,有“明宗皇帝”、“胜州刺使”等称呼和“上在此北京日”字样。
河北省地方史专家梁勇分析,巨碑残部文字镌刻的刀锋规整清晰,碑首龙鳞的刀刻痕迹崭新,因此此碑是在刻立不久被砸毁后掩埋的。如此巨大的石碑,只有心怀僭伪之志的藩镇节度使才会为之,而速刻速毁的原因,必是僭伪称帝之举未能成功。他说,根据碑文以及后唐五代时期有关史料考证,建造此碑的主人可能是安重荣,此人在后唐明宗时任振武节度使,后唐清泰三年(936年),石敬塘在契丹主耶律德光的支持下,建立后晋,安重荣前去投奔,被封为成德军节度使,后拥兵自重,起兵反晋,兵败被杀。